查看原文
其他

老人可依 |《敦刻尔克》里的老绅士


相信很多人都已在电影院里一睹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执导的《敦刻尔克》这部二战史诗级大片的风采,影片全景再现了二战时期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彑

- 1 -

这里是引入部分

         夂                 

那是1940年的5月,法国敦刻尔克的海滩上,海风裹挟着凉意,夏天似乎还没有任何到来的迹象。40多万英法远征军被困在8英里长的敦刻尔克海滩上,一边是茫茫大海,与英吉利海峡遥遥相望;另一边,距离他们最近的德军坦克已在十英里外。


英国和法国面临着失去国家所有能上战场的青壮年的危机,大西洋对岸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算了算手里的家当,清了清嗓子:要不同志们努努力,争取运三万人回来? 

德国海军有多艘潜艇集结,大型船舶失去优势。海军中将灵机一动,发动起人民群众:鼓动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通过英吉利海峡把自家士兵接回家。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此时毛主席还没有写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样高瞻远瞩的千古诗篇,德军可能也没有听说过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突然间停止了进攻。


此时,故事的主人公便来了:一位散发着父亲光辉,且极具英伦风格的老船长—道森先生(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听到号召后,开着自家的“月光石号”奔赴敦刻尔克。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当海军将领找到他,要征用他的游艇去敦刻尔克救人时,他说:“你们可以征用我的船,但必须由我来开。”然后他就义无反顾地带着儿子开向了炮火连天,危险重重的敦刻尔克。

电影《敦刻尔克》片段


这位船长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名叫查尔斯·莱托勒(Charles Lightoller),曾任泰坦尼克号邮轮的二副,他是最后一个从冰冷的海水中被拖上救生船的生还者,也是“泰坦尼克号”机组人员中职位最高的生还者。电影《泰坦尼克号》里还可看到他奋力指挥大家登上小船的镜头,是位非常有担当的人。

Charles Lightoller


指挥泰坦尼克号的乘客逃生
(电影《泰坦尼克号》剧照)

扛过枪,打过仗,退役之后,他开始下海经商。敦刻尔克大撤退时期,他已经66岁了,但是他仍然义无反顾地驾驶这座小船,带着儿子,去海峡对面救回了130位士兵。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彑

- 2 -

丧失亲人的他|
如何应对居丧反应?

         夂                 

随着情节的展开,不经意中透露出老船长在战争中痛失爱子(现实中,他本人失去了小儿子赫伯特·布莱恩,布莱恩是一名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他在驾驶威灵顿式重型轰炸机对德国的威廉港进行轰炸时,英勇牺牲)。他的儿子曾教会他如何躲避空袭,在电影中他指挥获救士兵在保持船体稳定的情况下,成功躲过了德军的俯冲扫射,最后带回了近百名士兵。这些都不是杜撰。完成撤退后,老人从容上岸,这一形象几乎就是那时大英帝国的隐喻:纵然年迈,但是仍然强大,凡事成竹在胸,且永远不失体面。
(没有丘吉尔却有丘吉尔铁腕首相既视感的二战片;不要忘了,导演也是英国人哦!)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面对丧失,尤其是失去亲密的人,即使年轻人也很容易沉沦,遑论珍惜社会关系有限的老年人了。


Parks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居丧期的三个阶段,持续时间约为一到两年。

第一阶段:最初的反应

【时间】大约会持续几个星期。

【表现】对亲人的死感到震惊和不能相信。接着就是悲伤的哭泣,害怕承受不了或出现崩溃是常见的反应。一些人会使用酒精或镇定剂来控制这种焦虑,另一些人则是让自己不断忙碌。

【应对】鼓励居丧者说出悲伤是有益的。

第二阶段:中间阶段 

【时间】几个星期后开始,持续一年。

【表现】回忆亲人的死亡以及导致死亡的事件;责备自己对亲人的死负有责任;幻想亲人还活着,从事以前二人经常一起做的事,但这种幻想不是病态的,是普遍现象。

【应对】适当自我责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帮助沮丧者赎偿过失,更容易接受亲人死亡的现实。周围人要表现出的幻想表示理解和接纳,不要过多责备。

第三阶段:恢复阶段 

【时间】一年后。

【表现】意识到不能总沉湎在过去的时光里,生活还要继续下去。转变可能只表现在生活的某一方面。最终,居丧者展现出崭新的面貌,抑郁和疲惫的阶段过去了,参加社会活动,表现出新的力量和能力。

【应对】适当参加社会活动,结交朋友或转移注意力;发现自己的价值,对失去亲人这件事进行补偿(宝宝还是活力满满的一只)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居丧

总之,居丧对人的身心健康存在影响,居丧反应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大约75%的居丧者能够从哀痛中自行恢复,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反倒那些没有悲恸、没有哭泣的人,可能在表面的平静下隐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暴风雨”。这就带来了以下问题——居丧期抑郁症状和居丧期抑郁综合征。


    > 居丧期抑郁症状

由于居丧产生的正常的、意料之中的现象,并不需要治疗。指的是低落的心境、哀伤、不愉快。通常是一种短暂的情绪,是对特定情境的反应。


    > 居丧期抑郁综合征

抑郁情绪或对正常活动失去兴趣持续两周以上的状态,这种综合征明显造成了困扰,或者心理社会性的损伤,是一种临床疾病,需要接受适当的治疗,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居丧康复治疗

居丧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调整认知与适应。认知适应的核心是意义重建(meaning reconstruction)。包括从亲人的死亡建构意义和寻求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对于电影中的老船长来说,可能就是把自己对爱子的疼惜转变为一种家国情怀吧!

重构生活的意义,失去也是一种获得。 


             彑

- 3 -

老者的智慧和担当|
智慧与年龄的关系?

         夂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很令人动容。


在开往敦刻尔克的途中,他们在海面上救下一位士兵。这个人哆哆嗦嗦,完全不能说话了。(最开始还怀疑也许是德军不敢说话,后来发现或许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历战争这种残酷的事情,放在谁身上都很难立刻缓解伤痛吧!)


老船长告诉他儿子:“被炮弹炸过之后都会说不出话来的。”儿子因为恐惧,把崩溃的士兵关进船舱,士兵担心再一次沉船被淹死,逃出了船舱。当他知晓他们的目的地是敦刻尔克,发疯般地威胁船长返航回英国,说去那里必死无疑的。船长坚持要去接士兵回来。

    

>士兵:“您都这么大年纪还管这些做什么?”
>老船长:“
就是我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为什么让你们年轻人去战场送死?


创伤后应激障碍(APA, 2000)

指突发性、灾难性或威胁性的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主要症状有:
>闯入性症状:即反复痛苦地体验或梦到创伤相关线索;

>回避症状:即避免谈论任何与创伤有关的情感和事情,并且对一般事务麻木,回避人际交往;

>警觉性增高症状:即易激惹,注意力不易集中。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不过老船长可是逃过了“泰坦尼克号”这场巨大灾难的,这一次能逃过也一定不是偶然吧,他身上一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bling~ )


这就是查理·莱托勒,经历过这么多次的重大历史事件,两次舍己救人,并都在灾难中幸存,成为一个传奇!他经历过战争,经历过丧子之痛,见识过人性的扭曲,可他还是充满善意、勇气和智慧,随时准备着回馈这个世界。这也是他在失去儿子后寻找到的自己的生命意义。


《敦刻尔克》整部影片虽是在重述一个英国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就如我们知道长征一般),也让我们感受到:老者可以依赖。就是这样的老者,以他们属于老者的智慧,守护着帝国的年轻人,并给了他们最大的爱与宽容。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这部影片里还有沉稳的海军指挥官博尔顿,慌乱的士兵中,他笔挺的脊梁成为一道风景;影片的结尾处,还有在站台上给士兵们发毛毯的老爷爷:


>老爷爷:小伙子们做的不错!
>士兵:我们只是活着逃回来了而已。
>老爷爷: 这就够了。


这位老爷爷其实是位盲人,他即便是失明了,也想第一时间迎接这些远征回家的孩子们,为他们送上毛毯,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少年决定一个国家的锐度,而长者决定一个国家的韧度。不论是老船长、发毯子的盲人爷爷、指挥大部队撤退的海军智慧……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尊严和体面,体现出老者的智慧和从容。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智慧对人类具有殊为重要的积极意义,与诸多积极的心理变量(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掌控感及心理韧性)存在正相关关系。


我们常说人越老越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也有人说老了便不中用,变得老糊涂了。


在智慧心理学领域,智慧与年龄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议题。智慧是否会随年龄增长?根据柏林智慧范式(Baltes & Staudinger, 2000),智慧即“有关生命的重要且实用的知识(the fundamental pragmatics of life)的专家知识及行为系统(an expert knowledge and behavior system)。”

诺导在与演员交流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随着年龄增长,既有促进智慧生成的因素(如:更多的经验,个人成长),也有妨碍智慧生成的因素(认知处理能力的衰退,对经验开放性的减少,固执程度的增加),二者的得失大体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智慧是稳定的 (Staudinger, 1999) 


过去我们总强调少年的作用,就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象征着国家前进的希望,而老者则是国家的根基和智慧的沉淀。老龄化社会的今日,处在后喻文化下的老年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从个人这个层面来讲,老年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过有智慧的生活,努力保持智慧不衰退乃至增进智慧,做智慧的长者。


我们终会老去,但我们也可以选择在老去的时候,仍然是优雅、勇猛、精进的老人。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最后,送大家一张静谧的敦刻尔克的沙滩。

"May there be enough clouds in your life to make a beautiful sunset." 「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去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延伸阅读

《成人发展心理学》

作   者:许淑莲 申继亮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6年10月


参考文献:
[1]Baltes, P. B., & Staudinger, U. M. (2000). Wisdom: A metaheuristic (pragmatic) to orchestrate mind and virtue toward excell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122-136.
[2]Staudinger, U. M. (1999). Older and wiser? Integrating resul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wisdom-related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3(3), 641-664.
[3]冯友兰. (2014). 贞元六书(全二册). 上海:中华书局.
[4]许淑莲,申继亮. (2006). 成人发展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师大|心理人

爱生活,爱读书,爱摄影,爱文字

用自省激发思考

用探索追求真知

欢迎诸位看客共同成长


关注老年心理健康

关注我们的未来

期待您的阅读和转发



 

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

长按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